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教育 >廉洁文化
浴血铸丰碑
发布时间:2024-01-0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军委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工农红军之一。红十四军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戈跃马,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形成了以如皋为中心的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在江海平原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

  一

  五卅运动后,南通、如皋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组织,使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主心骨。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如皋、泰兴的游击武装整编为如泰工农红军。

  如泰工农红军活跃于如皋镇涛地区和如泰边境,打击国民党区公所、保安团、警察队和封建恶霸地主,开辟了红军游击区,红军武装发展到600多人。而在附近的通海地区,红军游击武装也频频出击,他们收缴地主武装的枪支,打击恶霸地主庄园和国民党警察所,粉碎国民党军警的“围剿”,通海红军游击武装发展到200多人,拥有长短枪120多支。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和农民自卫武装不断壮大,客观上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准备了条件。

  1929年冬,中共江苏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泉璋中学会议室秘密召开。会上,通海区代表李超时、刘瑞龙向省委汇报了通海如泰地区红军游击武装发展情况,引起到会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等的重视。会议认为,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已经比较成熟,具有建军的基础,可以在苏中地区建立一支正式的中国工农红军。

  会后,周恩来指示李维汉向中央军委起草关于建立红十四军的报告。1930年3月2日,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决定,将原南通东区和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4月3日,红十四军建军大会在如皋贲家巷召开。军长何昆宣读红十四军《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我们是工农的武装,我们是工农政府的卫队,我们誓死执行全国第一次苏维埃大会的政纲,彻底消灭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干涉。”

  红十四军首任军长何昆,原名何德晟,化名李维森,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何昆到任后,与当地干部四处奔走,将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员迅速组织起来,统一编为两个支队。何昆带领红军边练兵边投入战斗,红十四军成立初期连克长安市、卢家庄、西来庵,取得三战三捷的战绩。

  1930年4月16日,何昆率红十四军分三路向如皋老户庄发起进攻。老户庄位于如泰与通海游击区之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敌人的重要战略据点。红十四军决定拔掉这颗钉子。

  入夜,何昆带领先头部队接近老户庄。然而,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封锁了通道,部队难以前进。此时,其他地方的敌人正从背后奔袭而来。何昆意识到,如此僵持下去,倘若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果断抓起手提式机枪,踏上二支队二大队长张爱萍的肩膀,一个纵身跃到谷草堆上,露出半边身子,向敌人的碉堡猛烈射击。战士们见军长身先士卒,纷纷跳出来向前冲锋。

  突然,何昆从草堆上摔了下来。他左胸中弹,一手抓着机枪,一手捂住胸口,鲜血从手指间喷涌而出。一旁的张爱萍急忙抱住何昆,连声疾呼“军长……军长……”

  过了一会儿,何昆从昏迷中醒来,他吃力地睁开双眼询问战斗情况。当他知道部队进攻受阻,便挣扎着爬起来,推开张爱萍说:“不要管我,打!快打!一定要攻下老户庄……”他掏出手枪准备继续指挥战斗,无奈伤情严重,只能倒在张爱萍怀里,鲜血染红了军装。因流血过多,何昆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后来,张爱萍将军在其回忆录《围攻老户庄》中这样描写何昆牺牲前的情景:“何昆同志站在我的肩头上,大声喊着,共产党员们,冲啊!我蹲在底下,看不见何昆同志的表情,从他洪亮的声音中,我听得出他很兴奋。战士们看到军长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了,纷纷跳起来往上冲去。突然,我感到肩头一晃,何昆同志从上边倒了下来……”

  二

  何昆牺牲后,李超时担任红十四军军长兼前委书记、政治委员。1930年6月,为加强军队建设,红十四军改编为军、师、团、营、连建制,原第二支队改编为第一师,原第一支队改编为第二师。

  红十四军在通海如泰一带活动,距离南京、上海很近,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的安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调遣军队进驻南通,另命令省警察总队长率部前往如泰地区,“围剿”红十四军。

  1930年9月9日,李超时带领部分红军在田家埠召开赤卫军和群众大会,被国民党主力部队阻击。由于敌众我寡,红十四军损失很大。同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又派舰艇封锁通海如泰地区过江通道。面对危急形势,中央军委和江苏总行委决定红十四军暂停活动,余部加入中央苏区战斗。

  1930年3月至9月,红十四军进行了近百次战斗,形成了通海、如泰两大游击区,地跨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县、泰兴、靖江等县,中心根据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主力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参加赤卫队、自卫队等武装斗争的群众在8万人左右,活动区域的人口约100万,推动当地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尽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红十四军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培养出张爱萍、刘瑞龙等一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苏中大地上播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为以后新四军东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打下了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对红十四军作出评价:“活动于通海地区的红十四军,与全国其他红军武装一样,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打破了敌人多次进剿,壮大了自己,巩固和发展了苏区……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1990年4月,为纪念红十四军建军60周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南通军分区以及如皋县委县政府在如皋贲家巷立碑纪念。围绕纪念碑立14根链柱,成圆形环抱,寓意该军序列为十四军。碑身镌刻着曾担任红十四军二支队二大队长的张爱萍将军的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黑石金字的底座碑文讲述了红十四军建军的历史。

  碑文如下: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通海如泰地区农民武装斗争蜂起。一九三〇年四月三日,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如皋县贲家巷建军,何坤任军长,李超时任政治委员,在中共通海特委的直接领导下,红十四军转战江海平原,打土豪,分田地,创立苏维埃,威震大江南北,红军浴血奋战,何坤等英勇献身。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血腥镇压,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于是年秋转入低潮,但革命的火种已在人民群众中萌芽、生根。为弘扬革命传统,缅怀先烈,值红十四军建军六十周年之际,敬立此碑,永志纪念。